【五術堪輿學苑】

標題: 【精金喻聖】 [打印本頁]

作者: 豐碩    時間: 2012-11-23 03:19
標題: 【精金喻聖】

精金喻聖

 

【辭書名稱】教育大辭書

 

精金喻聖是王陽明的弟子蔡希淵,問陽明有關聖人的才力不同時,陽明回答所作的譬喻。

 

此段問答見於王陽明〔傳習錄上卷〕。

 

蔡希淵問:聖人是可學而成的,但伯夷、伊尹和孔子比較,才力終究不同,為什麼都稱為聖人?

 

陽明回答的大意如下:聖人所以為聖,只是他的心純粹是天理,沒有摻雜人欲,如同精金所以為精,即因成色十足,沒有摻雜銅鉛。

 

不過,聖人的才力有大小,如金的分兩有輕重。

 

就才力說,堯舜有萬鎰之重,文王、孔子有九千鎰,禹湯、武王有七、八千鎰,伯夷、伊尹有四、五千鎰。

 

精金在於成色十足,不在分兩輕重(即是重在品質,不在數量);

 

聖人在於純粹合天理,不在才力。

 

所以雖是凡人,肯學習使心純粹是天理,也可成為聖人。

 

因此說「人皆可以為堯舜」,道理在此。

 

後人不知成聖的根本,以為聖人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,專求博學多能,而不在天理上下工夫,如同不去鍛鍊金的成色,只求增加分兩,錫、鉛、銅、鐵摻雜增添,結果分兩愈多,成色愈低,以至於不再有金的成分。

 

陽明的弟子徐愛在旁聽了,說:老師這個譬喻,足以破除世儒支離的迷惑,大有功於後學。

 

後來又有弟子德章,對陽明以堯舜為萬鎰、孔子為九千鎰提出質疑,陽明又作說明,大意相同,見〔傳習錄上卷〕。

 

陽明指出堯舜萬鎰不算多,孔子九千鎰不算少,本無分別,喻聖只論精一,不論多寡。

 

 

轉自:http://edic.nict.gov.tw/cgi-bin/tudic/gsweb.cgi?o=ddictionary




歡迎光臨 【五術堪輿學苑】 (http://_dmarc.wsky.ink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1